萤火虫公园为什么失败,萤火虫生态夜公园

萤火虫生活在没有光污染,水污染,没有噪音的河流,森林等一些略带潮湿的环境中。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替代了以前的森林,草原;越来越多的水污染,光污染使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萤火虫不再适应生存。

萤科昆虫体长4-18mm;体扁,多黑色、红褐色或褐色;头隐于前胸背板下,触角11节,丝状、栉状等;复眼发达;前胸背板多为半圆形;前中足基节圆锥形,前足具亚基节。

后足基节横形,跗节5-5-5;鞘翅扁宽,盖及腹端,翅面多具脊线;腹部可见7-8节,末端2节(雄)或1节(雌),内有磷化物发光质,经发光酵素作用,可发黄绿冷光;雌虫多缺翅。

扩展资料

萤火虫的卵、幼虫、蛹、成虫均能发光。萤火虫幼虫的发光被认为具有警戒、恫吓天敌的作用,而成虫被认为利用闪光进行种的辨认、求偶及诱捕。

通常,雄萤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发出特异性的闪光,雌萤发出回应信号,雄萤借此发现并定位雌萤。雌萤闪光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都具有物种特异性,因此可以向雄萤提供物种信息、性别信息和地点信息等。而在同种萤火虫雄性竞争中,自然选择压力使雄性萤火虫在交配前的求偶仪式越来越复杂,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。

雌萤并不是简单地选择闪光亮度最强的雄萤,雄性个体大小,移动速度及交配守卫姿势等因素也决定着雌萤对雄萤的选择。Photinus concimilis的雌萤被多只雄萤竞争时,会选择那些闪光频率高于平均值,闪光时间近于平均值的雄萤。国外对于萤火虫闪光交流信号方面研究较多,而国内除台湾地区外则研究较少。

光作为信息的载体,其中包含的信息量随光载体的修饰程度而变化。闪光信号所包含的信息、闪光信号的传递、接收都是影响萤火虫两性交流的因素。

闪光信号的频率、光谱、强度及这些参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可看成信号的编码。单一闪光信号包含以下参数:光谱组成、发光器的形状、闪光信号模式和光的运动。

百度百科-萤火虫

你最近有见到过萤火虫吗?

可能很多人都想不起来上一次见到萤火虫是什么时候了。但你知道吗?萤火虫曾经是我国非常常见的一种昆虫,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分布,尤其是在南方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最为常见。如果你小时候生活在乡村,或许看到过它们的身影。

既然萤火虫曾经在我国非常常见,那为什么现在都见不到它们了呢?

萤火虫去哪里了?

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萤火虫大约有2000种,我国境内可能有200-300种,还有许多萤火虫在我们还没了解它的时候就已经灭绝了。造成萤火虫灭绝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最主要的是环境的变化。

萤火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,一生要经历卵、若虫、蛹和成虫四个阶段,其中我们看到的会飞的萤火虫就是成虫阶段,但是成虫只能活1周左右,大多数时间它们都是以若虫的姿态出现。

萤火虫在任何一个发育阶段时,都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,太干、太热,太冷,太湿都不能保证它们的成活。 而且萤火虫又分为水生和陆生,有一些萤火虫喜欢将卵产在水中,有一些萤火虫喜欢将卵产在土壤之中。其中喜欢产卵在水中的萤火虫受到人类农业的影响比较大,这是因为人们在稻谷收获的季节时会放干水田中的水,并翻耕土壤,导致萤火虫卵难以孵化成活。

还有,在农民的印象之中萤火虫属于害虫,会偷吃庄稼。但这其实是对萤火虫的污蔑,它们一生主要的阶段是若虫,而若虫并不以农作物为食,而是以蜗牛为食,它们会分泌一种毒素,杀死蜗牛之后还能够预消化一下,方便萤火虫若虫进食。而许多蜗牛会危害到农业的发展,所以从农业的角度而言,萤火虫其实是益虫。

成年后的萤火虫只能活一周左右,此时的它们无心觅食,而是在忙着交配,即使是饿了也只是以花蜜和露水为食,并不会危害农业。

尽管萤火虫并不会危害农业,反而可以消灭蜗牛造福农业,但它却是农民使用农药的受害者,它们不像其他昆虫一样容易对农药产生抗药性,以至于农药的使用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减少,甚至在当地消失。

除此之外,光污染也会导致它们数量下滑,成年萤火虫需要在较暗的夜晚发光寻找配偶,但是光的出现导致它们难以寻找到自己的配偶。成年萤火虫的寿命只有1周左右,如果来不及找到配偶,产下后代,它们的种群数量也将会下滑。

城市虽然没有萤火虫,但是城市对萤火虫的需求很大,一些公园或者是婚礼会购买萤火虫进行放飞,增加气氛,但实际上这些放飞的萤火虫全部都会死亡,因为城市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。

研究人员发现,一旦当地的萤火虫消失,那么萤火虫就不会再在当地自然出现了,原因是因为萤火虫不会迁徙,它们的飞行距离仅仅在100米左右,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。

如何保护萤火虫?

既然萤火虫数量正在不断地消失,那我们能为萤火虫做些什么呢?

对于生活在城市之中的我们而言,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购买萤火虫放飞,或者是不参加任何放飞萤火虫的活动。要知道商家之所以愿意放飞萤火虫,就是因为该环节会吸引大量的民众前往,但要知道的是,绝大多数萤火虫被放飞后的结果都是死亡。

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人而言,不贩卖它们就是最好的保护。

对于科学家而言,努力为它们建立生态栖息地,并在该栖息地内禁止使用农药、化肥,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能够尽可能地保护它们。只是我国疆域辽阔,萤火虫分布的范围较广,该保护活动难以通过一两个科学家来推动,也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。

总结

萤火虫之所以消失不见,是因为萤火虫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,不喜欢在有光的地方出现,所以城市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它们。而乡村里的萤火虫又因为农药的使用,农田蓄水、抽水与翻耕等问题导致孵化率较低,使得萤火虫数量不断下降。

一旦萤火虫从某个地方消失,那么当地将再也不会有萤火虫出现,因为萤火虫从不迁徙,因此每一个地方的萤火虫,都需要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保护,而这又增加了研究人员的负担,正因为如此,萤火虫的数量才会不可避免地下滑,甚至从某个地方完全消失。